還沒有工作就想退休。在一些畢業生躊躇滿志預備投進工作時,另一些同學面對就業卻已身心疲憊,***全無。
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,一些大學生從剛剛踏進大學校門就開始參與社會實習,以求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。
于是,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便出現了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——實習長工。小顏是華東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,她就是一名“實習長工”,可是四年的實習經歷早已將她的工作***消磨殆盡,為調整心態,她在網上發出尋友帖,希看能找有相同遭遇和想法的朋友,在畢業前搞一次“療養”。到目前為止,已經有三人愿意與小顏作伴,這證實與小顏有一樣經歷的學生已不在少數。
小顏的經歷用事實證實了“實習長工”不應是一名大學生應走的道路。一方面,“實習長工”固然得到一些必要的社會經驗,卻是以寶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經歷為代價的,這不值得;另一方面,“實習長工”未老先衰的心理顯然也不是一名健康的大學畢業生應有的心理。
那么,到底是誰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逼成了“實習長工”?
“實習長工”的出現和流行從反面證實現如今大學教育與社會實踐嚴重脫鉤。“實習長工”與其他大學畢業生相比,其上風就在于他們擁有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,而這些實踐經驗也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。然而,大學校園中卻恰恰缺少學習社會實踐經驗的條件,于是他們只好作一名“實習長工”,提前走進社會已換取必要的社會實踐經驗。所以,大學教育假如不能重視這一題目,將教育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,那么更多“實習長工”的出現是必然的。
用人單位“人才高消費”和急功近利的用人觀念更將大學生逼成了“實習長工”。隨著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急劇增加,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隨之越來越高,只需要本科生的單位要求碩士研究生,只需要碩士研究生的單位要求博士生,在各種各樣的招聘廣告上,對工作經驗的要求更是比比皆是。同時,用人單位在用人觀念上也越來越急功近利,不愿意花一分錢培養員工,希看任何一名員工都具備馬上可以熟練工作的能力。這些都使得應屆畢業生不能不在大學期間想盡辦法進步實踐能力,期看以豐富的工作經驗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,于是便出現了“實習長工”。
然而,大學究竟不是培養技工的地方,教育更不能讓學生還未步進社會就“未老先衰”。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首先必須心理健康,“實習長工”心理是不健康的,無論是學校還是用人單位甚或全社會都有責任避免大學天生為“實習長工”而未老先衰。是時候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和用人觀念了,別再逼大學生作“實習長工”了。
來自:www.076899.com
網站聯系電話 13157266656(非招聘電話)